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白居易拼“国考”

来源:考试与评价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6-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成为国家公务员是很多人的梦想,早在1200年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国考之路也是走得非常艰辛。 唐朝科举的考生主要来源:一是各地学馆的学生,叫“生徒”,每年经学馆考试合格,

成为国家公务员是很多人的梦想,早在1200年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国考之路也是走得非常艰辛。 唐朝科举的考生主要来源:一是各地学馆的学生,叫“生徒”,每年经学馆考试合格,可以直接送尚书省参加考试;二是不在学馆的考生,自己向所在州县报考,叫“乡贡”,考中以后,再去尚书省参加考试,叫“省试”。白居易则属于后一类考生。 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五年 (799年),原籍下邽(今陕西渭南)的白居易参加了宣歙观察使崔衍举行的乡贡考试。白居易赢得了崔衍的赏识,和另一个秀才一起,被推举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于是,白居易从此开始了他的国考之路。 贞元十六年(800年)二月,白居易在长安参加了中书舍人高郢主持的进士考试,试题是《性习相近远赋》和《玉水记方流诗》。结果他以优异的成绩高中第四名,同时及第的还有郑愈、崔玄亮、杜文颖等17人,28岁的白居易是最年轻的一个,“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那时,考中进士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要取得官职,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叫做“选试”。白居易回到家乡后,为了迎接更高一级的考试,继续埋头苦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贞元十八年(802年)冬,白居易再次来到长安,和朋友元稹一起参加了吏部侍郎郑瑜主持的拔萃科选试,白居易名列甲等,元稹考中第四等。第二年春,他们一同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秘书省是皇家整理图书的机关,校书郎的职责就是管理“邦国经籍图书”,这是一个九品小官,从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好友。 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806年),为了广揽人才,朝廷举行了制举考试,这是正儿八经的国家大考。唐代的制科,考取后可以得到较高的官职。制科考试最主要的项目是试策,所谓“策”,就是回答皇帝的“问”。皇帝所问的当然都是当前的时政问题,借以发现考生处理问题的才干。 此时的白居易和元稹因校书郎任期届满而赋闲,他二人一起住进长安上都华阳观里,为这次考试用功做准备。白居易后来写过一首诗,讲述了此时的境况: 季夏中气候,烦暑自此收。萧飒同雨天,蝉声暮啾啾。永崇里巷静,华阳观院幽。 白居易和元稹在华阳观中“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篇”。后来,白居易把这些文章编成四卷,这就是有名的《策林》。该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刑法、吏治、风俗等各个方面,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堪称当时国考的经典教材。这些精心而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给白居易的国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年四月,白居易和元稹参加了策试。考试中,唐宪宗针对当时国家的内忧外患情况,询问国家如何理政才能取得成效。 对此白居易早已胸有成竹,他回答道:人民饥贫是由于赋税太重,赋税重是由于连年征战,而连年征战的原因是由于边祸不断,边祸不断的最终原因是朝政的荒颓。要改变这些首先必须惩治那些贪官污吏,使政局清正,同时减免苛税使人民安居乐业,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由衰转盛。 白居易的对策揭示了当时社会动乱和疲敝的根源,由于他讲话太过耿直,触动了当权者,结果他只中了个第四等(唐代制科没有第一、二等),被任命为周至县尉,总算实现了他的国考梦想。同时登第的共有十八人,元稹考取第一名,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 二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白居易为了国考成功,真是拼了。他在《与元九书》中回忆起这段学习生活,深有感触: 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瞥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苦学力文所致,又自悲矣。 白居易28岁进士及第,30岁试“书判拔萃科”及第,34岁又应制举及第。这就是他后来常常引以为自慰的“三登甲乙第”和“六命三登科”,也是白居易博取功名,步入仕途的国考经过。 成为国家公务员是很多人的梦想,早在1200年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国考之路也是走得非常艰辛。唐朝科举的考生主要来源:一是各地学馆的学生,叫“生徒”,每年经学馆考试合格,可以直接送尚书省参加考试;二是不在学馆的考生,自己向所在州县报考,叫“乡贡”,考中以后,再去尚书省参加考试,叫“省试”。白居易则属于后一类考生。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五年 (799年),原籍下邽(今陕西渭南)的白居易参加了宣歙观察使崔衍举行的乡贡考试。白居易赢得了崔衍的赏识,和另一个秀才一起,被推举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于是,白居易从此开始了他的国考之路。贞元十六年(800年)二月,白居易在长安参加了中书舍人高郢主持的进士考试,试题是《性习相近远赋》和《玉水记方流诗》。结果他以优异的成绩高中第四名,同时及第的还有郑愈、崔玄亮、杜文颖等17人,28岁的白居易是最年轻的一个,“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那时,考中进士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要取得官职,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叫做“选试”。白居易回到家乡后,为了迎接更高一级的考试,继续埋头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贞元十八年(802年)冬,白

文章来源:《考试与评价》 网址: http://www.ksypjzz.cn/qikandaodu/2020/0628/345.html



上一篇:民国时期公务员考试都考些什么
下一篇:影子是超人(4)图书馆里的怪事

考试与评价投稿 | 考试与评价编辑部| 考试与评价版面费 | 考试与评价论文发表 | 考试与评价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考试与评价》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