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考试与评价》栏目设置[06/28]
- · 《考试与评价》收稿方向[06/28]
- · 《考试与评价》投稿方式[06/28]
- · 《考试与评价》征稿要求[06/28]
- · 《考试与评价》刊物宗旨[06/28]
我的高考很折腾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8岁那年,我活得好像就为了那一场考试,丝毫没有18岁该有的“生机勃勃”+“活力四射”,后者的18岁,似乎只存在类似《绯闻女孩》的欧美影视剧里。 高考后,我用了整整七年,才
18岁那年,我活得好像就为了那一场考试,丝毫没有18岁该有的“生机勃勃”+“活力四射”,后者的18岁,似乎只存在类似《绯闻女孩》的欧美影视剧里。
高考后,我用了整整七年,才敢回头整理这场经历。我想告诉高三的孩子:那场考试很重要,但是不是人生的全部,你我的未来,始终还是一个未知数。
1
作为一个浙江人,从小在北京长大,能在北京上高中,却没有高考资格。当年北京外地人的孩子,是没有资格参加高考的。
父母听说,在河北读高中可以高考,于是我15岁,独自一人去了河北石家庄上寄宿制高中。别的同学最多坐公交车去上学,我坐火车去上高中。从开始的一个月回家一趟,到后来一个学期回家一次。高中三年,一心想考回北京。高中母校是一个私立院校,高二之前都很自由,高二下到高三,学校重金请来衡水中学前任校长,全校开始照搬衡水中学模式,全校高三和高复班,光分班都分了五六次。
模糊记得一天的时间表:早上5点45响铃,6点15全校学生必须跑到操场,全操场上回荡着晨读的喊声,然后全校听一个老师总结批评违规学生。7点开始跑操,7点半结束跑操,全校涌进食堂抢饭,8点开始上课。一直到晚上9点半结束晚自习,10点钟左右熄灯。
如果睡前吃东西,在被窝里用台灯看书、聊天,第二天就不用上课了,要去写检查,第二天跑操时,会被全校点名批评。如果带手机、早恋,会被直接开除。
当年跟我一样从北京到河北上学的外地考生,最后都纷纷转学或者被开除了。
记得最过分的是,高三前春节,只放12天,有一个学生因为爷爷葬礼晚返校一天,直接被开除了。
有一个同学拦住李校长,抱怨晚自习后回到寝室洗漱时间太少,没时间洗脚。
衡水校长惊奇地反问说:难道,脚用天天洗吗?
我在河北的高中同学,有人连续两周不洗澡,只是擦擦身子,洗个关键部位,因为我们真的没时间……
前一阵在豆瓣上看到一篇讨论“衡水中学模式”的文章,文章里的浙江省教育局硬气地说:我们不需要衡水中学这样的学校。
我很感动,为浙江高中生庆幸,但心里其实是佩服河北孩子吃苦的能耐。比较富裕的南方,教育局主推素质教育,南方的孩子的高中相对轻松,却也少了几分拼劲。
在北京读的小学加初中,本来对高考也没什么概念,到河北读高中,我才焦急地发现:高考竟然跟命运有关。
2
记得高三上半学期期末,我焦虑得快崩溃了。我的文化课功底比不过河北高中同学,如果走应试这条路,我最多只能考上一所三本院校。
一天,英语老师给累蔫了的我们放了几个特别燃的视频,大致内容是:一个运动员在操场上背着一个人,爬完了整个操场。另一个视频的主题是:我们是多么的渺小,每天多少人死去,又有多少人出生。
坐在第一排的我,当时“噌”的一声站了起来,就像着魔了似的,不顾后面的同学反抗声,心底涌起这样的一个声音:我不能这样平凡下去了。我不能这样,在三本和专科之前徘徊不前了。我要出国,我必须上好大学,才能有出国留学的机会!
当年的高中希望提升自己的高考升学率,也鼓励考生考艺术,于是我这个文科生半吊子,最多能考三本分数的孩子,走上了艺考之路。
匆忙准备了几个月,后来我就去考了中央戏剧学院的编导系,也去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编导系,遇到了于丹老师,她还给焦虑不安的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两个学校都是从初试面试、复试笔试,进了三试的最终面试。如果从初选把我删了,我也就不那么遗憾了,伤心地回去专心读书了,毕竟每次考试都是有一两百的报名费的啊。
18岁,一个月400块生活费的小穷逼,每天觉得自己花着巨款,在为梦想奔波。
河北艺考通考那天,刚考完试,出考场接到电话,老爹哽咽地说:奶奶去世。我因为学校不能请假,不能跟父母回老家参加葬礼。只好,我一个人在北京面对艺考,和弟弟两个人,独自在北京过年。
中央戏剧学院,当年报考编导专业的有2000人,一共有面试、笔试,和最后的三试。
我记得三试时,排在我前面的考了三年的同学,出来告诉我,老师问他最喜欢的书是什么,他答:《挪威的森林》。
老师接着问他:那你跟我说一下,为什么男主角和女主角在一起,为什么不能做爱?
当时我18岁,在河北上了三年“衡水中学式”高中,坚决抵制早恋,一切课外书是高考毒物。我听到“做爱”这两字,还觉得格外刺耳和害羞。
文章来源:《考试与评价》 网址: http://www.ksypjzz.cn/qikandaodu/2020/1021/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