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考试与评价》栏目设置[06/28]
- · 《考试与评价》收稿方向[06/28]
- · 《考试与评价》投稿方式[06/28]
- · 《考试与评价》征稿要求[06/28]
- · 《考试与评价》刊物宗旨[06/28]
为一场考试中堂大人操碎了心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清朝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公历1864年7月19日),正是长江边的江宁(金陵)城最酷热的时候,这座六朝古都、金粉之地刚刚经历一场血光之灾。 曾国荃率领的湘军进行几年的围城,终
清朝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公历1864年7月19日),正是长江边的江宁(金陵)城最酷热的时候,这座六朝古都、金粉之地刚刚经历一场血光之灾。
曾国荃率领的湘军进行几年的围城,终于在这天将太平天国的天京城攻陷了。
六月二十五日,清廷东南军政最高长官、两江总督曾国藩从安庆坐船来到了江宁。江宁一直是清廷两江总督衙门所在地,自清咸丰三年(1853年)春天,洪秀全、杨秀清率太平军攻占江宁城,将其改名为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清廷的两江总督的驻节地一直漂移不定。此番,曾国藩以胜利者的姿态,将两江总督衙门重新搬回了江宁城。
进城后的曾国藩,除了大战之后例行的向太后和皇帝报捷、视察战场、抚恤伤亡将士外,他考虑到的第一件大事,竟然是:尽快恢复朝廷在江宁城的乡试!
清朝两江总督管辖地包括今天江苏、安徽、江西和上海四省市,是帝国的赋税重地,也是教育发达、人文荟萃、人才辈出之地。参加江宁乡试的士子来自江苏(包括今天上海)、安徽两省,江南贡院是除在首都举行的顺天乡试之外,录取举人名额最多的考场,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考场。籍贯为安徽合肥的李鸿章,当年担心参加江南乡试考不上举人,其父李文安想了个“高考移民”的法子,为他捐了个国子监(大清最高学府)监生的资格,来北京参加顺天乡试,一试便中。
此时,清朝在江宁城的乡试已经停了十一年,两省众多的生员在这十一年内不能参加乡试,自然也不能进京参加会试,也就无缘于仕途。此番曾国藩收复了江宁城,燃起了江苏、安徽两省读书人的梦想。
翰林出身的曾国藩二十六年前便是通过会试、殿试考取进士,从湖南湘乡的农家子成为一名朝廷命官,他深知恢复乡试对安定人心、笼络读书人的意义。
七月十七日,进城未及一月,曾国藩视察了江南乡试的考场——位于秦淮河边的贡院。可他眼前看到的是一片荒芜:断砖残瓦,野草丛生。要举办乡试,必须马上修缮这个考场。于是他马上委派得力官员率领一队人马,专门从事修复江南贡院的工作。
清代的乡试三年一科,逢子、午、卯、酉年举行(碰到国家庆典有时会加恩科,如皇帝大婚),乡试一般于八月举行,亦曰秋闱。乡试分三场进行。以初九、十二、十五日为正场,考生于每场正场前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也就是说,考生要在考场里呆九天,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真是对智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
同治三年为甲子年,正是乡试正科举行之年,可江宁乡试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准时在八月举行,别说贡院的重建,即便让边远州县的生员得到消息,赶到江宁城也做不到。曾国藩认为这一年无论如何不能耽误江南士子了,权宜之计就是把乡试时间推迟到十一月。这和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在年底举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是何等相似。
另一方面,曾国藩上书太后和皇帝,争取朝廷支持。他在同治三年农历八月十三日上奏太后、皇帝的折子里禀报江南贡院的残败:
臣曾至贡院复勘一次,至公堂、衡鉴堂、明远楼未经毁坏;号舍一万六千余间,亦多完好,惟号板全数毁失;监临、主考、房官、提调、监试各屋,誊录、对读、弥封、供给各所,片瓦无存,均须盖造。现经派员在鄂、皖等处采办木料,广集工匠,饬委记名臬司黄润昌赶紧兴修。拟于九月奏请简派主考衔命南来,于十一月举行乡试,庶冀士子云集,商民亦可渐次来归矣。
在曾国藩等人的大力督促下,一个多月,江南贡院就基本上修复好了。曾国藩于九月十一日专门上《江南贡院工竣请放考官折》:
窃江南乡试,自咸丰九年在浙江借闱特开万寿恩科榜,并补行乙卯正科后,尚有戊午、辛酉、壬戌及本届四科,历经奏请展缓办理。……约计九月二十日之前,一律完竣,工坚料实,焕然一新,两江人士,闻风鼓舞,流亡旋归,商贾云集。现在已通饬各属,出示晓谕。定于十一月举行乡试。
当时朝廷认为大战过后,百废待兴,而且两江地面上还有太平军的残余势力尚未肃清,在十一月举办江南乡试,还是太紧张,曾下旨回复曾国藩“即缓至来岁补行乡试,亦无不可”。但曾国藩坚持要在当年举办乡试,不能再推迟了,让江南士子失望。因为如果乡试推迟到下一年,那么新及第的举人就来不及参加第二年春天去北京的会试。在他的坚持下,朝廷同意了。
对江南乡试每一个细节,曾国藩都反复考虑,生怕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他在九月二十五日给自己的得意门生、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驻苏州)去信,让他来江宁城帮忙:
文章来源:《考试与评价》 网址: http://www.ksypjzz.cn/qikandaodu/2021/0507/1683.html
上一篇: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和武状元
下一篇:西夏试经补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