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考试与评价》栏目设置[06/28]
- · 《考试与评价》收稿方向[06/28]
- · 《考试与评价》投稿方式[06/28]
- · 《考试与评价》征稿要求[06/28]
- · 《考试与评价》刊物宗旨[06/28]
教育部考试中心首次揭秘: 高考到底考什么? 看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高考到底考什么?有人说,这个问题既空又大,并没有确切的答案;有人说,高中生需要掌握各科具体的知识点,需要弄懂每一道题目的解法,不需要了解这些玄而又玄的东西。 但有两
高考到底考什么?有人说,这个问题既空又大,并没有确切的答案;有人说,高中生需要掌握各科具体的知识点,需要弄懂每一道题目的解法,不需要了解这些玄而又玄的东西。
但有两个成语估计大家都听说过:“高屋建瓴”和“纲举目张”。当众多考生都钻在书山题海中时,如果你能站在高考命题者的高度来审视所复习的知识,来分析历年高考真题及答案,你的感受肯定不一样。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会让你把握更全面、了解更透彻。
同样,老师在带领同学们复习时,常说要把知识串成串、结成网,督促大家做思维导图、复习提纲,理由就是“纲举才能目张”。其实,知识体系还是小纲,上面还有一个“考试大纲”。抓住了各科“大纲”的要义,复习起来才会举重若轻。
所以说,弄懂高考考什么不仅有意义,而且意义很大!
教育部考试中心对高考试题的命制和评价标准,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一道高考试题及其答案,成功与否、科学与否,要看是否满足了以下几项基本要求:
第一,方向性。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和引导放在首位,突出加强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要求,体现高考所承载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解读:对考生来讲,这个“方向”不能理解为命题的方向,要理解成“选题”和“答题”的方向。
先说“选题”。现在的辅导资料滥竽充数的太多,且不说试题的高考形式相符与否、题干条件和设问是否科学,一些最基本的方向都有问题!这一点在语文和文综教辅资料里最典型。一些试题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搏人眼球,在选材上毫无方向性,“偏左”“偏右”甚至违背公序良俗。这类试题练了没有收获不说,还误导了考生的价值判断。
再说“答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这四个词可以说是高考答题的最顶层“关键词”。
今后的高考将更加凸显“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语文的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其他学科试题的背景材料,将更加侧重从优秀文学作品和历史、现实积淀中,精心选粹饱含人文精神与时代气息的素材。各科试题的答案,尤其是文科类主观题的答案(包括作文),在落笔之前脑海中要先闪出这四个关键词,再联系材料和设问找具体落脚点。如此一来,答题方向才不会走偏!
第二,科学性。
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出发,体现各类高校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共性需求,科学把握教育教学、学生素质发展和人才选拔规律,有效提升高考人才选拔的质量和效率。
解读:科学性背后的三个规律,对准确把握复习备考的方向、范围、深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1.教育教学规律。“考什么,就教什么、复习什么”,这句话被当作应试教育的罪状之一,很多人都在批判。但这就是高考的规律:高考试题不是高中老师命制,是大学教授主导,不是“教什么,就考什么”。所以,当学生发现老师讲授的重点与高考的常考点不一致时,不妨忽略;当老师发现所用资料的命题重点与高考的常考的不一致时,果断舍弃。
2.学生素质发展规律。高考不是只考高中教材知识,往前延伸,要覆盖初中、小学的知识;往外延伸,要涉及高中生年龄阶段能够理解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知识。这就是高考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学生在高考前的整个求学阶段,如果不能往“深、广、思”这三个方向努力,就满足不了这个要求。
3.人才选拔规律。高考试题的难度分布,简单地说:难、中、易的比例大概是1:3:6。但选拔性考试的功能,决定了30%的中等题也需要绕弯子,更决定了10%的难题肯定不会让一半考生有思路。对这个难度比例没有清醒地认识,盲目乐观,就注定与高分、名校无缘。
第三,时代性。
文章来源:《考试与评价》 网址: http://www.ksypjzz.cn/zonghexinwen/2020/0808/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