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考试第一天,考场大堂有“大头鬼”出现,不久

来源:考试与评价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社会是需要法治来约束的,当整个社会对违法行为视若无睹并引以为荣时,这些行为就会变成自然而然的社会潜规则,最终,必然造成整个社会黑白颠倒的现象,公平公正也会化为泡影

社会是需要法治来约束的,当整个社会对违法行为视若无睹并引以为荣时,这些行为就会变成自然而然的社会潜规则,最终,必然造成整个社会黑白颠倒的现象,公平公正也会化为泡影。倘若,我们的社会变成这个样子,那真的是无法想象了。


清朝咸丰八年,正逢都城北京乡试,主考官是一品大学士,蒙古旗人柏葰,副主考官是户部尚书和左副御史,可见,朝廷对科举考试的重视。考试第一天,就传有谣言在考场的大堂有大头鬼出现,大头鬼的出现一般都暗示着会有大案发生。

发榜那日,考生中一片唏嘘之声,那么,为何会引起轩然大波呢?因为,前十名的名单中有一位旗人平龄,此人是一位在京剧圈唱戏的小有名气的票友,众人都质疑,为何一位优伶能高中举人?后来,御史向咸丰皇帝上奏,举报这次考试有舞弊行为,并特意说到这位叫平龄的人。


当时的科举考试规定:所有考生一律用墨笔书写试卷,然后,统一由相关人员抄送给考官批改。这是为了防止考生在笔迹中动手脚用来舞弊,而平龄的试卷有可能就是被篡改了,之后,皇帝命怡亲王等人彻查此事,这就是“戊午科考案”的开端。

平龄不久便死于狱中,重新检查过平龄的试卷,发现他的墨卷并不齐全,后来,这次考试所有的试卷都被要求重新检查,并且,发现几十本的试卷都有错误,一位中举考生的试卷中竟然也有三百多字的错误。


咸丰皇帝大怒,立即将所有的主考官革职。但是,更为讽刺的是,在这次乡试结束后的九月,柏葰竟然升职为一品军机大臣。

后来,随着案情的深入调查,发现了柏葰卷入舞弊的证据,有位叫罗鸿绎的考生通过层层贿赂使得柏葰同意并帮助他舞弊。咸丰九月,有大臣向皇帝汇报此事,并提出要治柏葰重罪。但是,作为咸丰皇帝的爱臣,皇帝有意为他开脱。


但此时,满朝大臣无一“附和”,户部尚书更是据理力争,并说:“科举是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不应该在这上面动手脚。必须严格执法,才能让后人引以为戒,必须将柏葰斩首才能以儆效尤。”咸丰皇帝虽然痛心,情理可原但是法理不容,最终,同意将柏葰问斩了。

并且,随同此案一同涉事的官员也一起都被斩首,此事轰动朝野。因为,从清朝起,正一品官员很少有被公开斩首的案例,就连罪大恶极的贪官和珅也是被赐自尽。案发后,柏葰甚至备好了行李,认为皇帝也只是会将他发配边疆而已,没想到,最后竟然是被判斩首。


至此,这场“戊午科考案”并没有因为这四人被杀而结束,案情还在发展。

之前,浦安曾经说:“烧毁过请托者条子的副主考官程庭桂也被捕入狱,并招认了他的儿子接到过几位高干子弟转送的请托条,其中,也包括了参与审查此案件的兵部尚书的儿子。”那么,何为请托条?

清人薛福成在《庸盦笔记》中这样定义“请托条”:“条子者,裁纸为条,订明诗文某处所用文字,以为记验。… …凡意欲所取者,凭条索之,百不失一。”之后,咸丰帝将这些涉事者全部问斩。但是,念及副主考官程庭桂是两朝元老,格外开恩将程庭桂发配边疆,儿子程炳采问斩,案中涉及的七位请托者也全部发配边疆。


戊午科考案就此了结。这次科场舞弊案与顺治十四年的丁酉科场案和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场案并列清朝三大科场舞弊案。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几宗最大、最惨烈的科场舞弊案,都发生在制度最细密的有清一朝,而登峰造极者,莫过于咸丰八年的这一场戊午科考大案。

顺治、康熙年间凡是涉及舞弊的考官都被问斩,但是,到了道光年间,官员们都秉持着“少说话”的原则,也没有人敢评论时政。


因为,官员的庸碌度日,社会难免出现了腐败风气,科场自然也会腐败,走后门的事络绎不绝。考官也全然忘记这种事情是违法犯罪的行为,不因收到条子为耻,反引以为荣,在选拔国家人才的科举之事上竟然如此敷衍,社会还如何有法治可言。

文章来源:《考试与评价》 网址: http://www.ksypjzz.cn/zonghexinwen/2020/0907/721.html



上一篇:《甄嬛传》期末考试没看过5遍的绝对不知道答案
下一篇:轻松一刻笑话:期中考试英语,班里倒数第二向

考试与评价投稿 | 考试与评价编辑部| 考试与评价版面费 | 考试与评价论文发表 | 考试与评价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考试与评价》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