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考试与评价》栏目设置[06/28]
- · 《考试与评价》收稿方向[06/28]
- · 《考试与评价》投稿方式[06/28]
- · 《考试与评价》征稿要求[06/28]
- · 《考试与评价》刊物宗旨[06/28]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科举考试原本是吏部主持,为何后来成了礼部的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吏部是管理官员选拔、升迁、奖惩的部门,在六部中居于首位。可有一个现象却让人十分不解,科举考试也属于国家选官、授官的范畴,为何却让礼部主持而不是吏部呢? 其实,隋代及
吏部是管理官员选拔、升迁、奖惩的部门,在六部中居于首位。可有一个现象却让人十分不解,科举考试也属于国家选官、授官的范畴,为何却让礼部主持而不是吏部呢?
其实,隋代及唐初的时候,科举考试一直是由吏部主持的,开元年间发生了一件科举史上著名的“二李纷争”,这个事件以后,科举进行了改革,此后科举的主持便移交到了礼部。
唐代尽管实行科举,但总体上来说重视程度远远不如明清时期。唐初时负责主管科举考试的是吏部考功司的员外郎,级别仅为从六品上,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显然,让一个从六品官去主持全国性的考试,是有点小材大用了。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吏部员外郎李昂出任省试(唐代殿试不经常,省试便可定进士名次)主考官。他非常珍惜这一次机会,想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一下科举录取靠推荐的风气。
考试之前,李昂召集所有考生,发表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说,表达了这次省试要以真实水平录取进士,坚决杜绝推荐走后门的行为。话虽是这么说的,但凭李昂一人之力就要扭转这种风气,似乎也不太现实,因此考生们听听也就算了,认为这不过是一场作秀。
让李昂没有想到的是,演说刚刚结束,禁令刚刚宣布,就有一个名叫李权的考生拿着推荐信到了李昂的家中,希望能走个后门录取了进士。这一下把李昂给惹毛了,这不是明目张胆地挑衅自己的权威吗?于是他又召集考生,然后把李权带到大家面前,当面斥责了他一番,并重申严禁请托。
对于李权来说,在众人面前被指责倒是小事,关键是和主考官结下了梁子,搞不好这一科会名落孙山。他意识到,等考试结果出来,李昂一定会在考生面前评价他的文章,来贬低他,羞辱他,让所有考生知道他是一个不学无术,只会走后门、跑关系的小人。
回到住处以后,李权马上让书童把李昂的所有作品找来,把他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都认认真真地读了几遍,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他当然不是为了欣赏李昂的作品,而是要挑他的刺,以便李昂在羞辱自己的同时,能够给予有力的回击。
过了几天,李昂亲自主持了一场作品交流会,果如李权所料,李昂当众说李权的文章文理不通、词句粗浅,还当面嘲笑他,你这样的水平也来考进士,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李权早有了心理准备,说他自己写文章的水平很差,这几天也一直在拜读主考官大人的大作,稍微有点心得。恭维一番后,李权便当着大家的面,希望能谈谈自己对李昂大作的一点看法。李昂自认才高,冷笑着说:“这又什么不可以的呢?我很高兴你能发表意见,我洗耳恭听!”
李权也不客气,走到李昂面前对他作了一个揖说:“‘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是您的诗句吗?这两句诗是不是出自一个典故呢?”
李昂回答说:“是用典啊,这有什么不妥呢?此典出自上古时期尧禅位的故事,这个典故很平常,大家都知道啊,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李权接着说:“我想请教一下李大人,当今天子正是年富力强,离年老体衰还有万万年吧。更重要的是,当今皇上既没有,也不会有要把皇位让给您的念头吧。您写‘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听到这些话后,李昂脸色刷地就变白了,浑身直冒冷汗。之前的那种目空一切、盛气凌人的气势荡然无存。如果按照李权的说法,李昂就是有篡夺皇位的野心,这可是要诛灭九族的大罪,李昂没有理由不害怕。
实事求是地说,李权这样评价李昂的诗句,确实是牵强附会,甚至有栽赃陷害的嫌疑,有点像清代的文字狱。出了这样严重的情况,李昂只好将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如实地向宰相作了汇报,宰相下令将李权给抓了起来。
刑部调查了这件事后,认为李权只是在言语上攻击了主考官,是对主考官的不敬。但够不上犯罪,也不好追究他的责任,训斥了几句就把李权无罪释放了。这就是科举史上有名的“二李纷争”事件。
文章来源:《考试与评价》 网址: http://www.ksypjzz.cn/zonghexinwen/2020/1002/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