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考试与评价》栏目设置[06/28]
- · 《考试与评价》收稿方向[06/28]
- · 《考试与评价》投稿方式[06/28]
- · 《考试与评价》征稿要求[06/28]
- · 《考试与评价》刊物宗旨[06/28]
唐诗与考试|十四:小小少年一席话,震撼了大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景隆三年(709)进士,著名诗人宋志文,时任考官,任本科主考官。大约在考前参观考场时,宋志文和一位年轻的考生进行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这被载入了史册。 在考场里,宋志文
景隆三年(709)进士,著名诗人宋志文,时任考官,任本科主考官。大约在考前参观考场时,宋志文和一位年轻的考生进行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这被载入了史册。
在考场里,宋志文看到了一个孩子气的,瘦瘦的,半个大的孩子。宋志文不由勾起了他的好奇心,便把孩子叫到身边,和他聊了起来。宋志文先是问孩子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多大了。孩子慷慨地回答。他叫魏舒,出生在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今年刚满十四岁。
宋志文听了更感兴趣了,对卫舒说:“卫同学很有抱负,年纪轻轻就来考科举了,你在家的时候,你做了一些什么事?”卫舒平静地回答:“我没有别的爱好,就是喜欢看历史书,写一些这方面的东西。比如我现在在写《唐春秋》30篇论文。可惜我来了还没考完就去考。至于我的知识水平,就看考官考后怎么想了。”
小小年纪,可爱的孩子,却那么自信,大概是被逗乐了宋志文。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夸了卫舒:“好啊好啊,真是有志有为,不是老了。我受命主持本科考试,就是为了为国家发掘有特长的人才。我没有不指望报考了。工作人员中,还真有像你这样的司马迁,班古式的人才!看来我这个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也要向你学习了。”在本科考试中,发挥出色的魏书,真的顺利上榜。到了这个年纪,魏舒也算是一个武者了,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相传卫书在开元五年(717年)被收为进士。但是,根据对相关历史数据的分析,这种说法似乎并不准确。因为在这五年之前,宋志文就被唐玄宗李隆基命死。一个已经死去多年的人,怎么会来主持科举考试,并被记录在与魏舒谈话的相关史料中?要知道,这段对话并非来自野生历史稗子,而是真实的历史记录。
还有一种说法是,魏书在景隆二年(708年)被列入金榜。果真如此,魏书十三岁就考入进士,那就更有意思了。但景龙二年级进士部的主考官,却不是宋志??文。所以,魏书敬龙关于自己上榜三年的说法更为准确。
魏舒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曾是地方官,如知事。魏舒家文化气息浓厚,藏书丰富。这为热爱阅读的魏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魏舒从小就读、背了家里的2000多本书。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在这个年龄段是在黑暗中玩耍。知道魏舒聪明好学,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的人,无不惊叹。什么是非凡的人才?请看魏书。
宋志文对宋志文所说的“司马迁,班固式人才”的赞誉确实是正确的。作为主考官,宋志文确实为唐朝挑选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史学家。魏书走上官场后,历任蓟县学士、客厅、州监、工部部长等职务。但魏书的主要成就和贡献还在历史上。
在韩国,魏舒当了四十年的单身汉。这样的经历,在唐朝的官员中并不多见,充分证明了朝廷对他的知识水平的认可。在此期间,魏舒还担任了二十年的史学家,主持了相关史料的编纂工作。这种情况也很少见。魏舒是一个能耐得住寂寞,又专心致志的人。几十年来,魏书手执经卷,辛勤耕耘,潜心于史学著作的编纂工作。着有《开元蒲》20卷、《国史》113卷等,可谓是一举两得,硕果累累。
“安史之乱”爆发后,魏书不理会其他人,而是带着自己辛勤工作凝聚的大量《国史》手稿逃到了南山。他的所有财产都在混乱中被烧毁。魏书本人后来因“安史之乱”而死。人生的意义在于做事。几十年的魏书如一日,他的执着和敬业,让人感动,让人叹为观止。不知道宋志文随便夸的有没有什么动力。
在唐代的文化氛围和科举制度下,魏书自然会与诗歌联系在一起
。一个有才华、勤奋的人,只要他想做,无论他做什么,他都会做得很好。魏书不写诗,而是把精力放在历史上,否则,他可能会成为一位有非凡造诣的杰出诗人。比如魏书的《晚渡易水》就是当时公认的杰出五字韵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晚渡沂水河》的全诗如下:“悠然行过沂水河,见沂水河上的奇石,是泉深时的泉水,两岸青草似堆积,新树疏红,远方平原深蓝。已是客,灯志多异,见服。云早已昏,鸟已昏,晚阳将飞。时光流逝,我与往事超然。何谓远行,归竹丝。”
《晚渡易水》以有力的笔触,将时间与空间融为一体。维度,巧妙的互动布局,集景、词、叙、议于一体,充满家国情怀和悲苦情怀,深邃丰富的思想情感。全诗气势磅礴,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它不仅能给人一种优美的艺术享受,还能唤起沉思,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文章来源:《考试与评价》 网址: http://www.ksypjzz.cn/zonghexinwen/2021/0716/2046.html